HOME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
中国乳业何以重生

发布时间:2008-11-03   新闻来源:中国新闻网

三鹿奶粉事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,整个社会因这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而产生的恐慌性情绪,也慢慢抚平,社会心理趋于平静。许多善后的事宜仍在进行当中,政府部门则是迅速公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例。 

      时间常常是疗治伤口最好的药物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三鹿奶粉事件的直接后果将逐渐得到合适的处理,三鹿本身的命运也或将随着某一个行业整合行为,而找到最终的归宿。不过,整个乳制品行业的危机并不会立即消失。恢复整个社会对于这个诚信已严重受伤的行业的信任,注定需要一个过程。

      近两天,光明、蒙牛和伊利这三家中国乳企的龙头企业,一同做客电视媒体,尝试着以面对面的方式,与社会进行沟通和对话。这也是自三鹿奶粉事件被曝光之后,三家乳企一次共同的亮相。在这种多少带有公关意味的亮相行为背后,隐含着的是乳企们挣扎自救的一种努力。

      乳企的忧心是摆在脸上的——市场销售数据一路下滑、上市乳企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难如人意。2008年的这个秋天,对于乳企来说,显得异常难熬。问题的关键是,考验乳企的,并非利润上的一点点波动,而可能是一场生死之劫。

      其实,乳企不仅需要自救,也需要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力量帮助拯救。道理很简单,这是一个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。以健康的乳制品来满足民众合理的需求,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。显然,这个行业的沉沦,没有人会是赢家,也不会有人希望中国的乳企真的都轰然坍塌。

      此前,已有一些机构在公布乳制品市场渐渐开始恢复元气的相关数据,但是这些数据很快又遭到了怀疑。人们的疑问在于,尽管有了政府的强力监管措施,但是各种牌子的乳制品真的就可以信任了吗?这样的信任危机,将反复摆在整个乳制品行业面前。

    于是,我们必须追问:中国的乳业何以重生?这是乳业极其关心的问题,也是整个社会都在关心的问题。要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必须弄清楚,乳业之“病”究竟病在哪里?

      三鹿奶粉事件被曝光已经有一个月,站在一个月之后的时间节点上,回头去看乳制品行业的种种“病症”,原先模糊的“症状”显得更为清晰。从奶农、奶站,再到乳制品企业这个利益链条上,少数人在利益面前冲昏了头脑,而一些资本过度张扬了趋利本能,最终竟全然不顾民众生命健康。

      在三鹿奶粉事件之后,原本寂寂无名的奶站一下子被置于舆论的中心,奶站背后的泡沫备受指责。在过分追求数量,而忽视乃至不要质量的情形之下,个别人堕落到草菅人命的地步,是不值得奇怪的。同时,乳制品企业针对一些有害物质的防线,基本上是松软而且无力。

      我们当然还要追问,这个行业何以如此趋利呢?答案恐怕有不少,比如行业发展速度过快,企业之间竞争过于激烈,行业协会作为不大,等等。在三鹿奶粉事件被曝光之后,行业中的“潜规则”这几个字被频频提及。新华社的一篇述评中尖锐地指出,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,往蛋白粉或饲料中加入三聚氰胺,已成了行业的“潜规则”。行业中人对此心知肚明,却心照不宣。如此潜规则横行,企业人的良知何在?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何在?

      另外,一些相关政府部门也须承担起须承担的责任来。比如,监管部门的不力,已成为一个共识。在监管失责之外,还须注意到的,是一些地方政府为政绩考量,“拔苗助长”,给了乳企过重的成长压力。

      回到中国的乳业何以重生的问题上,答案其实已经不难得出。可以说,中国乳业真正得以重生之日,也就是这一系列的问题被切实解决之时。我们注意到,乳企纷纷在向社会道歉,政府部门则迅速采取补救措施,完善制度,加强监管——这一切,当然都是中国乳业涅槃所必需的。

      但也要看到,乳企的道歉只是最为基础的工作,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更应尽快给社会以清晰而完整的答案。比如,从2007年开始,对于蒙牛所谓含有“造骨牛奶蛋白”的高价位的液态奶,一些专业人士一直希望了解“造骨牛奶蛋白”是不是就是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”(《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》中指出属于激素类药物,不允许添加),其对于人的健康究竟有没有隐患,还是可以完全放心地喝。对于这样的问题,回避是不行的,从生产企业到相关监管机构,都应该尽快给出回答。

      中国乳业的沉痛现实,也再次提醒人们,关乎每一个人的食品安全问题,警钟必须长鸣。乳业中的问题,是否也可能在其他食品行业中出现,是否也有类似的“潜规则”?政府的监管措施,又是否已然到位?回答好这些问题,显然与拯救中国乳业同样重要。